金融圈>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

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

2024-04-09 17:41:00 提问 | 共3条回答

最佳回答(金融领域专家推荐)

赵高俊

2024-04-09 18:00金融领域专家
山东省苍山县苍山县位于山东最南部,与江苏接壤。1938年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办事处即政府,辖9个区。1941年成立边区县政府,1944年更名为赵镈县,同年又重置兰陵县。1947年因纪念“苍山暴动”将赵镈县的东部析置苍山县。于1950年撤销赵镈县,1953年撤销兰陵县,先后统一并入苍山县。苍山县境南北长48公里,东西宽55公里,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。21个乡镇,1179个行政村,117万人。党员4.2万名。耕地面积127.5万亩,南部是平原,北部是山区。苍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。平均气温13.20C,年日照时数2300—2900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850—900毫米。无霜期平均202天。相对湿度全年平均为69%,适种宜养面广。境内大小山丘380座,最高的抱犊崮海拔580米,一般海拔高度为100—200米。主要河流12条,大中型水库5座,其中会宝岭水库总库容达2.67亿立方米。淡水面积5.2万亩,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。苍山生产粮、棉、油、菜、干鲜果品等农副产品,是誉满中外的大蒜之乡、牛蒡之乡。被国家列为优质大蒜基地县、商品粮基地县、优质小麦基地县、淡水鱼基地县、瘦肉型生猪基地县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县、中德粮援项目县。被誉为鲁南的粮仓和山东南菜园、洋菜园,是蔬菜生产、贮藏、加工、出口基地和蔬菜购销的集散地。矿产资源主要有大理石储量4.7亿立方米、石膏储量1.9亿吨、铁矿石储量2亿吨、石英砂、铝矾土、煤等40多种。苍山历史悠久,古文化遗址属北辛文化。西周初年夏朝少康帝小儿子姒曲烈的封国—鄫国故城位于中西部。具有“鲁南小泰山”美誉的文峰山坐落在尚岩镇北部,“文峰积雪”系沂蒙八大景之首。山上现有春秋时期季文子庙遗址,建庙时栽植的银杏树现仍根深叶茂。战国后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“三为祭酒”、两任兰陵令荀子的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萧何第六世孙、汉朝宰相太子太傅萧望之之墓也在兰陵,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,梁朝开国皇帝萧衍都是萧望之的后人。东汉宰相匡衡,南宋著名文学家鲍照、鲍会令辉兄妹以及南梁诗人、参知军事何逊等历史名人均是苍山人。兰陵美酒历史久远,唐代诗人李白赋诗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,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”给予高度赞誉,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。苍山是革命老区,1928年建立党的组织。1933年7月6日举行了著名的“苍山暴动”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这里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、罗荣桓、陈毅的足迹;洒下了罗炳辉、赵镈、郭云舫等2500多名烈士的鲜血。解放战争时期,苍山40万人中、有8万人参军参战,20万人次拥军支前。文峰山上建有鲁南革命烈士陵园、苍山暴动纪念碑、赵镈烈士墓等革命纪念设施。苍山蒜全国有名。苍山是全国有名的“大蒜之乡”,“牛蒡之乡”,“鲁南南菜园”。
其他回答

齐新明

2024-04-09 18:00活跃答主
任姓在苍山县有多少人他们祖籍来自哪里。

黎玉龙

2024-04-09 18:00活跃答主
嫁娶旧时苍山县的嫁娶袭“父母之命,媒灼之言”的传统习惯,与《仪礼》中所记“纳采”、“问名”、“纳吉”、“纳微”、“请期”、“亲迎”六礼相差无几。一般历行说亲、下柬、下福子、下聘、迎娶等繁文缚节。说亲先是媒人提亲,父母按照“门当户对”的原则,经过相互了解中意后,请人按照十二属相、阴阳五行合年命八字。若属相对头,不相克,岁数合适,便决定选择吉日“下聘传柬”。下小柬也叫订亲、过红。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四色定亲礼肉、鱼、粉条、点心及首饰、衣料等馈赠女方,俗称“过红”。并具“婚约”写明男女年庚、家长和媒人姓名,双方交换做为联姻的依据。俗称“一张红纸刮进门,死也是你家的人”送日子也称“下大柬”。男方根据女方属相,查定喜期,通知女方。同时要备鸡、鱼、肉等礼品及衣料,并附“迎婚贴”,上书新娘冠笄、坐帐、开面、梳妆、下轿的面向时辰,与“嫁女客”所忌属相等事宜。女家接“大柬贴”后,着手准备嫁妆。除木床外,女方均要陪送。贫穷人家为一柜、一桌、一对座床三件嫁妆。一般人家为一柜、一桌、一对座床、高低八仙五件嫁妆。富有人家为大八件、小八件。内装被褥嫁衣、化妆品、果盒等,被褥四角钉有铜钱、栗、枣、花生等谐音吉祥物。双方各自通知亲友,亲友以钱、物为礼品相赠,男方为“看喜”,女方称“添箱”。男方整理新房按一定程序由“全美人”铺床设帐,床下垫新砖,裹红纸,放铜钱,床上铺整秫秸,伴有麦秸、称疙瘩,寓谐音之意。并于婚前送新娘出嫁时穿的红棉衣裤,仍备四色礼品。娶亲吉日早晨,新娘对镜梳妆,精心打扮,按择定时辰上轿。女家用轿抬新娘,车拉“送女客”,肩扛人抬嫁妆,鼓乐成队向男家送亲,多者七八十人。新娘在男方大门前,按择定方位下轿,沿铺好的毡、席进家,鸣炮奏乐,观闹者甚众。进家后,在预定的香案前,进行最为热闹的结婚仪式,要拜天地、拜爹娘、夫妻相拜、入洞房。新娘入洞房坐帐后,新郎要当众给新娘挑去蒙头红子。好逗的小辈抓紧新郎、新娘相聚害羞的时机,进行闹房,直到三天结束。外面宴请招待送新客。晚间吃宽心面,行合婚礼,俗称喝交心酒,洞房外小辈等听房。二日,女家瞧客。三日新郎、新娘在人引导下分拜姑、伯、叔,长辈给磕头礼。六、九日回门,俗称“过对九”。蜜月结束,娘家迎新娘过对月。新中国成立后,婚姻自主,订婚不讲彩礼,结婚不坐花轿。初期有鼓乐队,后多为自行车相送,80年代多用汽车、拖拉机,90年代用轿车。张贴对联喜字,亲朋登门祝贺照旧,礼仪日繁,大操大办日甚。新房摆设有大衣橱、写字台、双人床、录音机、电视机、电冰箱等。城镇为双方共备,农村仍为女方陪嫁。寡妇再嫁旧时,丧夫之妇称“孝妇”,再婚多受干涉。再婚不得坐轿,需夜深骑驴往新夫家。离门时,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,意为烧走“丧门星”。这些观点和旧俗,虽已荡然,但寡妇再嫁仍较困难,像新婚那样明媒正娶少见。喜庆旧时,逢年过节均为喜庆吉日,丰收之年或久旱逢雨为吉庆,普通人家生育、生日寿辰、盖房乔迁、升官发财为喜庆。喜庆活动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。生养旧俗,妇女生育头生孩后,丈夫要到岳父母家报喜,生男孩称大喜,生女孩称小喜。出红门前,男有箭,女无箭。再告知其他亲友。亲友邻居随即“送米糖”男9,女12天,有鸡蛋、小米、红糖、面等,凡送礼者均以红鸡蛋相谢。满100天,姥姥、姑、姨赠送糕点、衣物、长命锁等“寿礼”祝贺,称“过百岁”,沿袭至今。祝寿过去人们对生日很重视,一般吃面条以示祝贺,求“福寿绵长”。富有人家60岁生日叫“寿辰”,亲友送“寿礼”祝寿,主人宴请亲友吃“长寿面”。现在,一般群众达到旧时富有水平。农村另有一种习俗,凡阴历闰年,出嫁女儿给父母送大饼。父亲在66岁生日时,出嫁女要送肉一块,66个水饺。俗谚:六十六,吃他闰女一块肉。若不送谓之不孝。盖房原先盖房靠邻居友助,现在此俗更兴。新屋上梁时,门框、窗框、屋脊、房梁要贴大红对联,上书“上梁喜逢黄道日、竖柱巧遇紫微星”、“坚如磐石”、“上梁大吉”、“安门大吉”、“姜太公在此”等吉祥祝福语,还要燃放鞭炮,以图吉利。在奠基、上梁及竣工时三次宴请工匠及帮工。新屋落成,在新屋设宴答谢亲友邻里。迁居居民迁入新房,亲朋好友都带着礼物前来祝贺乔迁之喜,礼品多以炊具、食品为主,谓之“温锅”。主人备办酒席,邀请新邻居及好友豪饮,祝愿家庭幸福及邻里和睦。近年此风盛行。葬丧旧时,成人死葬礼仪繁琐。一般是弥留之际给穿寿衣,亡后讣亲友,儿女扎白巾、服白衣,举哀守灵。当日起,儿子拄哀杖,媳妇、女儿、侄孙等人穿白衣孝服,一天三次到土地庙泼汤。三日或五、七日发葬,死者先受亲友吊唁,对吊唁者筵以酒饭后“送盘缠”,把扎好的纸人、纸马、纸鸡、纸摇钱树、聚宝盆死者是女性增有纸轿、纸牛)送到土地庙前焚烧,儿女晚辈叩头,哭喊死者称谓进行祷告。然后出棺、路祭。路祭香案设在较宽敞的地方,死者棺木放于香案后面,其儿子跪于一侧,侄孙等男子在香案前列跪两厢,死者晚辈亲戚分批在中间行大礼,一般为三跪九叩。路祭后由吹打乐伴送,抬棺入墓,堆土成坟。埋葬第三日,儿女侄孙抬着供品到坟前祭祀并整理坟堆,叫圆坟。后以七天为计,按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“七七”和百日,以一年为计,按“头年周”、“二周年”、“三周年”到坟祭奠,儿女三年除服,侄孙服丧一年。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丧葬改革,成简朴节约之风。1978年苍山县火葬场建成,火化率49.5%,1996年达98%。骨灰盒存放在村建劳动人民纪念堂,木棺土葬逐步废除。但服丧、吊唁、送丧礼、儿女服孝等仍存。而扎花圈、戴臂纱、开追悼会等兴起。

查看其他回答(1)